站内搜索
热点新闻排行榜
院部动态
- 2024-01-26后勤产业集团第十五届“爱岗...
- 2024-01-26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阮金纯教...
- 2024-01-26校党委委员、统战部部长朱文...
- 2024-01-24后勤产业集团党委开展校园区...
- 2024-01-24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与峨山县...
- 2024-01-23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师生作品...
- 2024-01-23信息学院召开2024年就业...
- 2024-01-23后勤产业集团党委组织开展义...
【校园广角镜】让“通识性讲座”来得更猛烈些吧!
“我曾经攀登上七大洲最高峰,徒步到达南北两极点,登上格陵兰岛,横穿撒哈拉沙漠,骑车环绕东南亚,将奥运会的五环旗带到珠穆朗玛峰峰顶……支撑我在探险这条道路上义无反顾地走下去的是我的梦想,我们要为梦想而生活,而不是为生存而生活。”著名探险家金飞豹的话音刚落,讲座现场便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金飞豹曾多次受邀到我校作讲座,每次到来都有很多同学慕名而来。
作为一所大学,我校举办的讲座不在少数。无论是校方,还是各部门、各学院,都积极组织开展各类讲座,以期作为对同学们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助推其成长成才。其中,既有专业性讲座,也有通识性讲座。专业性讲座针对性强,其有效开拓了我校师生的学术视野,介绍了研究前沿和研究方法,为我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了经验借鉴。然而,部分看似“高大上”的讲座却在学生群体中遇冷,面临着“被讲座”的尴尬。这些专业性很强,甚至是全英文讲述的讲座,很多时候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现场有不少同学看书、看杂志、玩手机、闭目养神、小声聊天,又因为部分主办方强制参与,使一些同学心生抵触。
反观一些通识性讲座,不只是因为名人效应,更重要的是讲座主题丰富多样,涵盖文学、历史、文化、美学、科技、旅游、生活等方方面面,不仅普及了知识,还给同学们以人生方向的指引,以及道路选择的启迪。几乎每场都能吸引很多自发前来的师生。同学们究竟喜欢什么样的讲座?大学应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讲座格局?主办方以何种形式组织讲座更能得到同学们的响应?成为了需要大家共同思考的问题。
总有一场适合你
“不要用你的现状来判断你的未来,不管什么事情,只要是可以进步的事情就去做。”“一个人的魅力不是来自外表和出身,而是来自内心的自信、勇气和对生命的激情。”今年11月初,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到我校作“新东方·相信未来”大型专场讲座,吸引了近4000名师生到现场,甚至有很多同学站在过道和门口听完了讲座,现场有同学举着自己画的“老俞”卡通头像,有同学不时地拍照留念,时常响起的掌声和欢呼都表明这场通识性讲座深受欢迎。
“俞敏洪老师的讲座给了我很大的启迪,使我更加明确了大学四年应该做的事——坚持读书,广交朋友,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在任何时候都要勇敢自信地面对生活。”传媒学院汉语言14-1班熊茹婷同学表示,听完讲座,她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做了详细的规划,面对未来,她显得信心满满。
似俞敏洪这般拥有广大粉丝的主讲人或许不太多,似这般爆满的讲座在我校也并不多见,但校内仍有不少主打通识性讲座的活动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国际工商学院“Face to Face”面对面系列活动便是其中之一。该活动自2012年3月启动以来已举办讲座30余场,所关注的是贴近大学生生活的话题,通过“青春榜样”、“青春人文”、“青春责任”、“青春规划”四大版块为大家提供系统的讲座与交流平台。
该活动邀请过80后新锐作家迩多,幸福学研究专家李齐光,《打工旅行完全手册》作者刘成恩,国内最受欢迎的PPT达人张志,云南卫视知名主持人小咪渣(江钰婷)、小从(从奥)等人与同学们分享人生经验,讲述追梦者的故事,同时也定期邀请优秀企业家、优秀学长等与大家互动交流。这些讲座不仅为同学们带来文化上的熏陶,同时也对他们的大学生涯规划进行指导,使他们更加明确人生理想。
旅游与服务贸易学院“旅服文化大讲堂”主推的也是通识性讲座,先后有著名探险家金飞豹,云南省委党校高旗教授,云南大学金子强、苏升乾等知名教授先后为我校同学作主题为“人生的高度与速度”、“传统美德与道德修养”、“舌尖上的云南”、“信仰与时代”等讲座,讲座内容涉及面广,具有很强的普适性与吸引力。每一场讲座都有很多同学慕名前来,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了解更多课本之外的知识。
“不管是‘舌尖上的云南’还是‘信仰与时代’,它们带给我的都不仅仅是一顿文化大餐,更是思维与理想的洗礼。”信计13-1班的张敏同学坚持参加每一期“旅服文化大讲堂”的讲座,“这样的讲座,让我学会思考,从而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
校园里开展的通识性讲座不仅是由老师担任主讲人,商学院推出的“漫游学术·畅想青春”大学生学术讲坛,其主讲人都为学生,既有我校各学院各专业的同学,也逐步有其他高校的同学参与。选题从“师生关系”、“李清照”、“都江堰”延伸到同学们感兴趣的诸多领域,大多为通识性的主题。经过6年30余期的尝试,该讲坛在学生中广受好评,也让参与的同学学会了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积极钻研、勇于思考、勤于实践,提升了综合能力。“大学生学术讲坛的活动内容很丰富,涉及的内容平易近人,这种通识性讲座让我从同龄人身上受到启发和鼓舞,非常有意义。”金工13-1班的吴慧洁说。
“全人教育”需要多元格局
“全人教育”是西方教育体系的核心,西方各高校历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美国的教育理念认为,课堂里的专业性教育是很主要的一部分,但并不代表整个教育,大学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培育人,全人或者人的心灵。因此,美国高校的第二课堂多以开展万花筒式的多元教育为主,如哈佛大学每年都会邀请在运动、音乐、绘画、探险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名人给学生作通识性讲座,讲解各个领域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寻找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近年来,国内提倡“全人教育”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在国内许多高校举办的各类讲座中,通识性讲座已经占有很大的比重。高校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力、经验、性格、意愿等主观条件开办形式多样的通识性讲座,让学生在学好自身的专业之余,扩充知识面,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动机。
我校国际工商学院举办“面对面”系列讲座正是想通过轻松、活泼的方式使大家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活动之所以命名为“面对面”,是因为当下有着太多的“低头族”,大家共同相处的机会少了,学生和老师之间沟通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日益疏远。学院想通过“面对面”拉近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距离,多些沟通,多些交流。范志辉表示,“美国注重全人教育,我们国家则有所欠缺,需要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提升同学们的素质,使之全面发展。”
纵观我校的各类讲座,专业性讲座依然占据半壁江山,通识性讲座在校级层面还未形成系统和品牌。专业性讲座的主讲人往往是在某个学术领域有较深积淀和丰富成果的专家学者,讲座中传递的学术前沿咨询和研究经验也颇具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细致地了解本专业,但由于过于专业,这些主办单位花了大力气举办的讲座往往“高处不胜寒”,让专业基础较弱的同学望而却步。
“或许这种专业性比较强的讲座更适合研究生来听,他们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国金12-1班王鑫同学参加过多场专业性讲座,在他看来,自己更需要的是内容丰富的通识类讲座。金证13-1班的朱芸佳同学则表示:“因为我对金融比较感兴趣,所以希望学校能够多办专业性讲座,这样才能使我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更深的了解。但一所大学应该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我想通识性讲座也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大学四年只有专业课的学习,只有专业性讲座,对于学生来说将是非常单调的。”金融学院证券投资系陈永忠老师非常赞成学校多举办通识性讲座,他表示,通识性讲座可以极大地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开拓学生们的思维, “一所好的大学,应该为通识性讲座提供肥沃的土壤,开办能启迪学生思维的讲座,让学生广泛地接触各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大学,课堂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渠道,但讲座也是使学生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拓展眼界,启迪思考,定位人生很重要的一种方式。”我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明昆说。在讲座方面,我校需要进一步关注学生需求,形成合理、多元的格局。除了专业性讲座,也需要举办更多的通识性讲座,提高同学们的文学、哲学、美学等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被讲座”还是“任选择”
作为讲座的主办方,自然希望场面热烈,不仅为了更好地尊重主讲人,也为了让更多人从中汲取知识,获得启迪。然而,有时候,在不能完全保障出勤率的情况下,出于种种考虑,主办方还是采取了一些强制参与的方式。部分单位采取实名登记的方法,甚至用打卡的方式来记录讲座的出勤情况,并与评优评先挂钩,强制要求学生参加讲座。“尤其是我们大一的同学,许多讲座都要求大一各班按照固定人数出勤,还不能请假。”2014级段同学如是说。采访中,大部分同学对强制参与存在抵触情绪。
法学院卓法14-1班田安凤同学认为,学校采取强制性的组织方式会让学生反感,即使去了也不一定会认真听讲,这样不仅收效甚微,主讲人与听讲人双方也都会感到不舒服。“主办方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加强对讲座的宣传,告知同学们讲座的特色,然后让我们自主选择要不要参加。”
据悉,为了提高学生对讲座的知晓度,国内高校都很注重宣传的方式,主要的宣传方式有两类,一是传统的宣传方式,如绘画有创意的海报粘贴在校园醒目位置,在宣传栏上公布信息,还有利用校园广播播报、条幅及校报以及印发相关传单进行宣传;二是网络平台宣传的方式,如在学校认证的微博、微信、人人网公布讲座的相关信息。但无论采用何种宣传方式,终究会存在信息无法覆盖的区域,同步还是需要同学们增强关注讲座的主动性。
除却组织方式,主讲人、讲座内容、讲述风格才是吸引同学们的核心要素。对此,国内许多高校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通识性讲座,如北京大学以“名师大讲堂”、“博雅艺术讲堂”、“教授茶座”等形式开展过孙熙国的“自由的追寻”,马云的“创业不是梦”,俞敏洪的“坚信理想的力量”等讲座;中国人民大学则开展以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利用、人文类、心理类、原典重温等为专题的系列通识性讲座,先后邀请过荷兰华裔女作家林湄作“全球背景下的华文文学之畅想——作家笔下的人物与时代”,在史学方面颇有建树的宋洪兵教授作探讨“《荀子》思想的现实意义”等讲座。
高校开展通识性讲座是“授人以渔”,让学生放飞思想、独立思考、提升人文修养,增强学生对课堂的归属感。正如北大心理系教授郑日昌所说的:“教育贵在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其根本目的是培养能独立生存的个体,造就体魄俱健,身心俱佳的一代新人。”
在采访中,我校不少同学也表示,希望学校举办的通识性讲座能涉及大学生心理辅导、未来就业、旅游文化、美学鉴赏等方面的内容。国际工商学院2014级夏晶同学表示,学校应该更多地举办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通识性讲座,通过主讲人风趣幽默的语言使讲座内容更多地被大家吸收。
2013年5月我校新版校园网上线以来,首页上全新的功能版块“讲座信息”为大家提供了校内讲座的相关信息,广大师生可以及时了解讲座举办的时间、地点,讲座主题、主讲人等情况。梳理相关信息,不难发现“航空母舰的秘密”、“转基因技术与食品安全”、“不要等到毕业后”、“人生发展与心理健康”等普适性讲座正多角度吸引广大师生的目光,进一步充实了讲座家族。
为了减少“被讲座”的尴尬,让更多同学自发自愿参加讲座,完善讲座格局,丰富讲座种类,改进组织方式势在必行,正如很多同学所期待的那样:让通识性讲座来得更猛烈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