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大往事】我的老班 我的班
2013-04-16
来源:转载自威尼斯欢乐娱人城v3676报300期 作者:彭田 林晓燕 滕姗姗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他身旁,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在哪里呀?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青春的咏唱与慨叹,拉开了记忆的闸门。“记忆有时是无味的,却有千叠万壑的幽深,让人沉潜其中,不知岁月的流转”。抬头低头间,追忆往昔,思念涌来。那段青春岁月,那颗稚嫩的心,那些如今在流年镌刻下满是岁痕的容颜,依稀还会出现在梦中,梦中的他们曾那么耀眼地存在于我们的青春;那些深刻的记忆,总是充满着温暖和关爱。
等到曲终人散,各奔前程,那些关于“老班”和班级的故事,渐渐发酵,成为我们心中难以忘怀的风景。本期《财大往事》,就让我们一同去追寻财大老班们的身影,晒一晒那些尘封的记忆。
永存心中的光芒
学校党委发展研究室主任赵越老师是我校81级金融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据赵老师回忆,他的班主任王凯玲是60年代中央财经大学的毕业生。王老师非常严格,在学习、纪律和为人方面都是高标准、高要求,因为她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成为“金融专家”。同时,王老师也很关心学生的各个方面。有生病的或是家庭困难的,她都尽量帮忙;有挂科的或是违纪的,她会很着急。有一次,一位著名的金融专家来我校做讲座,班上有少数同学缺席和迟到,她非常生气,批评大家不珍惜学习时光和学术环境。后来,王老师因为丈夫工作调动去了北京,去年同学聚会时曾回到昆明,时隔30年,她仍然对学生要求严格,还特别跟同学们说:“不管到了什么时候,你们都要严于律己。”
窗外,夜已经很深了,但屋里的灯依然亮着。老人坐在书桌前,皱着眉头,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拿着红笔认真地批改作业,仔细地圈出作业上写错的字、填错的帐、用错的符号……现任我校党委统战部部长的李延萍老师回忆起她印象最深刻的老班主任杨玉邦老师时描述了这样的场景。
李延萍老师是我校财政系81级基建财务信用专业的学生。她的“老班”杨玉邦老师解放初期随部队南下,长期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八十年代初调入财院从事建设银行会计教学。杨老师不但对学生的作业要求严格细致,更注重实践,学生的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都是采用建行的真实凭证和帐表。1984年,李老师毕业留校成为杨玉邦老师的助教后,杨老师便要求她到市建行马街办事处实习,两个多月的实习为她从事专业教学奠定了基础。谈到自己所在的8132班,李老师很感慨:“那是一个特殊年代造就的班集体,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班集体。”全班51位同学中大部分是由高中升学来的,也有一部分是当过知青、工人后考入的,全班年龄最大的和最小的相差11岁,但是年龄并没有成为友情的阻隔,在杨玉邦等老师的教导及关怀下,全班同学互助友爱,彼此就像兄弟姐妹,短暂的大学时光铸就了师生永恒的情谊。
“他和蔼可亲,工作认真负责,而且脾气特别好。”财政与经济学院学生管理科科长俞虹老师是98级学生,她这样形容她的班主任刘永春老师。刘老师虽然不太爱说话,却能和班上的同学打成一片,就像朋友一样。毕业聚餐时全班一起去唱歌,大家轮流献唱,离别时都依依不舍。“我们班的同学都很佩服刘老师。他学的专业是审计学,但他喜欢挑战不同的东西。通过努力他考上了计算机程序员,主教会计电算化。”俞老师还告诉我们,有一次班上搞活动,刘老师为了参加班级活动,给他们加油而没有回家陪妻子,那时他妻子刚刚生完孩子,在家休养。活动结束时已经很晚了,刘老师为了不打扰妻子休息就直接在车上睡了一晚。“我觉得我们和刘老师的相处就是一种平平淡淡的幸福,他在生活中给了我们很多关怀,让我们觉得很温暖。”俞老师说。
那些花儿
李延萍老师曾担任过十余年的班主任。99年昆明世博会前,财院地处郊外,龙泉路路况不佳,交通不便,只有一趟9路公交到市区,没有出租车,每周周日师生进城返校挤公车,总令人痛苦不堪。“那时,周日我们都不敢带小孩进城,怕回校挤不上9路车,误了晚点名。”李老师道出了老班们的担忧。
当年的班主任与学生关系很密切,除周日晚点名外,还要早起检查学生的早操,有时还要带学生参加校园大扫除和劳动课。当班主任虽然很辛苦,但与学生经常见面,师生感情与日俱增。谈到对哪个班印象最深刻时,李老师提到了原90级投资管理专业。1993年,李老师和黎儒新老师带9042班的同学到武汉、重庆实习。“那是该专业学生第一次到省外实习,学生们非常兴奋和期盼。”李老师回忆当时的情景,由于实习经费有限,个别经济困难的同学想放弃这次外出实习,但班委们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凑足了实习费,满载全班同学希望与期待的火车从昆明出发,经过数十小时的颠簸,凌晨3点到达武汉,在车站旁简陋的旅店稍作休整后,早上7点便乘车到武汉钢铁公司、建设银行等地参观学习。十多天的实习,同学们战胜了晕车、晕船、劳累等困难,一路团结友爱、互相帮助,顺利完成了实习任务。这段省外实习经历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使班集体更具凝聚力,同学们更加团结,也增进了师生友情。时隔近20年,9042班的学生们经常都会在教师节前回校看望曾经的老师们。
会计学院副院长罗莉老师是9463班班主任。她告诉我们,9463班是涉外会计班,班上的学生都很优秀,班级还曾经获得过“校级优秀班集体”的表彰。“这个班是当时人数最多的班级,有58人。不过让我很欣慰的是58个人入学,最后也是58个人毕业。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刚开学时的班会上,我要求每个同学上台发表感想,憧憬自己2000年的生活。一个男生说:‘如果到2000年,学习可以像得流感一样就好了。’现在9463班的同学大多都在昆明工作,也经常和罗老师联系。
后勤产业集团管理部主任段泽华老师是原计统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97级的学生,曾是9753班班长。他为我们讲述了一件令他印象非常深刻的事情,当时他们班上有位特困生,家庭经济情况特别不好,父母年纪大,妹妹在外打工供他上大学,临近毕业的时候,这位同学找到了工作,可因最后一学年的学费没能交上,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又不善言辞,最后连证书复印件也没拿到,面对招聘方工作人员的不解,他非常失落,在宿舍里借酒消愁,失声痛哭。班上的同学知道后,决定各自出一点钱帮他筹足学费。在临近毕业的那几天,同学们你20元、我50元、他80元,悄悄地把钱筹到段老师手上。“有位昆明的女同学甚至还背着家长把她的电视机卖了”。段老师说。就这样,大家最终凑足了1700元,为这位同学交了学费。一年后,这位同学回到昆明,请大家吃饭并要还钱。“你想,哪个同学还会保存着那个筹款的单据呢?”段老师笑着如是说。段老师告诉我们,他们班同学的感情非常深厚,五月份还将举办毕业十周年聚会。到时,他一定会邀请同学们回母校看看,看看昔日的老师和母校的变化。
班主任,是大学时代难得的良师益友,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业和生活,还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无论是严厉批评还是温言劝慰,都蕴含着浓浓的心意,希望大家拥有精彩美好的人生。“毕业了!”这一声呐喊带着几多欢喜、几多忧愁。同学们告别大学校园,朝着未知的明天奔去,打拼之余时常会想起大学时代单纯美好的日子,也会惦记陪伴大家度过青葱岁月的老班们。即使时光如潮水般逝去,那曾经一同度过的日子将镌刻心田,成为心中永恒的珍贵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