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晨曦苑

 

凭一口气,点一盏灯

2014-03-10 作者:吕琦蓉
 
凭一口气,点一盏灯
                                       国际工商学院  吕琦蓉
 
不曾奢望一杆笔就能搅动一锅舆论的兴衰,它不过是根木桩,支撑起了记者这张网,在言论的大洋里筛捕一网闪亮的贝。串成项链,亦或脚镣。
——题记
 
磨叽的语调只会掩饰没有信心的文字,直奔主题吧。记者,每每遇见这两个字,竟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代宗师》里的一句台词:“凭一口气,点一盏灯。有灯就有人”。寓意不算深,却无比致密地契合了媒体人在我心中的意味。
从不敢自诩是媒体人,哪怕是记者这一身份,也不过是一份误打误撞的缘。中国有一群嗜好戏剧成癖的看客,叫做戏迷,春风得意时优游风趣地哼唱于街头巷尾,亦或失意之际,也能嚎上两嗓子,算是泄泄愤气。其实,文人字痴也如此,只不过将抑扬顿挫的唱调换做平平仄仄的墨迹罢了。从前的我,只是个文字的拼凑者,像个枯颓的老树桩,当遇上合乎口味的雨露悄悄挠心时,便会开出一两朵小花,色不艳,味儿也算不上馥郁,但周身总有种廉价的满足。直到跨进这方百草园,驻足在这个温暖的团队,我方才体会到文字真正的力量。
大学就那么说短不短说长不长的四年,我却把其中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留在了这个叫做云财记者团的地方。学的专业不是新闻传媒,也从没想过往后的日子里会融入“记者”这两个字眼,只是怀揣着希冀想要寻觅半亩方田,过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耘文字的日子。于是乎,误打误撞地随手撒下了一把叫做记者的种子。收起花香鸟悦的文字,带上采访本和录音笔,白天穿梭在一个个校园新闻的现场,晚上待舍友睡去后点盏橘灯,在键盘上敲击出一串串感官明了的文字,想象着读者从字里行间中了解母校动态时的满足。总爱戏称自己是台人肉凑字机,享受着用文字拼凑新闻现场,交融事件感知的过程,欢欣于铅字落报后的油墨味。文字工作者是寂寞的,却又是热闹的,斟酌用词时会顿悟这一笔一划间深藏的渊源,熬夜写稿时能轻触到周遭的时空流转。我不过一份小报的文字编辑,这份忙忙碌碌、字字句句中袒露的幸福却难以言表。
“记者”二字背后通常还会拖着一连串的东西,比如,新闻理想。记者王晓写过这样一段话:对一个记者提到“新闻理想”时,对方会作何反应?十年前,他或许会不假思索地说,“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那一刻,你会看见阳光照在他的脸上。而现在,这四个字换来的很可能是一句“你才有新闻理想!你全家都有新闻理想”的讽刺。的却,对于新闻人来说,守望还是离开?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其实,大多数人想看到的记者,不是妆容精致地微笑点头,附和着受访者的侃侃而谈;也不必非要冒着生命危险匍匐在看得见以及看不见的战场前沿,我们需要的只是真实的思维,公正的导向,民生的文字。说起今天的媒体,互联网的高度蔓延似乎带来了一个纸媒的寒冬。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电子刊物,对纸媒的青睐仅仅停留在了八毛的报纸上。我是一个恋旧的人,已经订了八年的杂志每过半个月就能如期躺在家门口的布袋里,这种温暖的习惯让我在如今的日子里不至于慌张,因为铅字总能散发出一种守节的端丽,踏实平和。从最早的“为笔的解放而斗争”到如今的“理想照不进现实”,不单单是媒体人精神的褪脱,还有读者对精神食粮需求的忽视。
可总归还是那句话,“凭一口气,点一盏灯”。前行的途中,坚持着用眼睛发现生活,凭一口气,用寂寞的笔触书写现实,坚守住记者的阵地,哪怕断壁残垣。“有灯就有人”,只有你有力量了,世界才会有力量。致记者们。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