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晨曦苑

 

文化杂谈

2013-04-17 来源:威尼斯欢乐娱人城v3676报 第321期 作者:国际工商学院 吕琦蓉

百无聊赖时,总会习惯性地刷上几页微博,这信手拈来的消遣,看似一种偶然的存在,却以一种必然的方式,构成了我不可信的知觉。庞大的信息量在此交融发酵,酿成生活五味,其中也不乏惊艳的句子,意味悠长的觉悟,或者秘而不隐的评说。

比如,总有那么一群人在里头谈论着所谓的信仰与文化。

自诩轻薄的认知就是评判的尺,不遗余力地绞开缠绕在身上的根,以新兴思想者的姿态与过去告别,嘲笑着从长辈手中接过来的旅途和等待。只能说这种人辜负了文化。信仰承载着文化,也以一种莫名的虔诚传承着文化,处繁华中觅守真淳,于纷芜中静养心性。可我们究竟在信仰什么?林语堂说,中国人得意时信儒教,失意时信道教、佛教,而在教义与己相违背时,通常会说“人定胜天”,中国人的信仰危机就在于他们经常改变信仰。没有稳实的信仰土壤,又何言根植文化且欲令其花开不败。看似病态的精神寄托,实则也是国人对自身文化不自信的结果。

鲁迅有个挺有韵味的称呼:中国文化的守夜人。因为在众人沉睡时他醒着,并深信中国还有文化,文化还在中国,这让人很踏实。说实话,还有几个年轻人能说得清孙子的韬略之道,看得透季羡林兜里那颗相思豆的等待。这里的文化,不是说非得要穿着汉服,吟诵歪腻的诗篇,而是潜在信仰对旧物的贴近。母亲有个小铁盒,装满了从火柴盒上揭下来的图画还有糖纸,这是他们那代人共同的记忆。其实这也是种文化,植于逝去的年华中,微微泛黄,却又须臾不离。国人有个癖好——念旧,总是对过往的种种怀以饱满的情愫。不同于倦怠懒散的保守,念旧有种饱含珍惜的清甜味。譬如老式的茶馆里,没有红木的桌椅,也不见得有多好的茶叶,甚至不在意茶沫撇干净了没,匆匆一饮,喝的是那熟悉的温度,是烙印在肌体里的习惯。其实文化就是种习惯,透着自由。

对于文化,真的没有标准和资格来评判取舍,看重的只是那份感知和涤洗罢了。想在梁实秋和鲁迅的骂战中找个角落坐下,看一场笔杆子的交锋,飞溅的唾沫星子里是那个时代最考究的文化碰撞。也会在某个水汽氤氲的清晨提早醒来,急切地在《人间词话》里找段文字,认真地抄写注解。那天是他投湖的日子,是的,我记得。真正的文化是不会随时间的洪流而被遗忘的,反而人们能从中有所期许,感念。毕竟,心里总会有一只渡船泊在边城水畔。

到底何为“文化”,或许梁晓声先生那四句话已足以表达: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文化”二字,分量不轻,别等到你搜寻它的时候才发现,一切竟成了荒野里一声长长的呼唤,不知道我们听到的是回复还是回声……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