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晨曦苑

 

经典有永恒的生命力

2013-04-17 来源:威尼斯欢乐娱人城v3676报 第317期 作者:校报记者 吕琦蓉 王瑶 朱晓磊

记者:您是否认为经典名著在现在还存在生命力?

彭玉娟:之所以称为经典是因为它是永恒的,是不会在时间之流当中失去价值的。陈嘉映和刘晓峰这样的学者也认为,经典之所以叫经典就是因为它有永恒的价值。而它生命力的激活在于我们怎样用经典里的价值来指导我们今天的生活,对于经典我们不仅是要听到,还要行到,让它蕴含的价值观通过实际作为得以显现出来。

记者:您对大学生不喜欢读经典的现象有什么看法?

彭玉娟:首先,教育上主要的问题在于它是应试的,这种教育模式在意的是答案,而不在乎学生整体的理解感悟,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感知。其次,我们丧失了对文化的自信,不但没有看到语言的魅力,反而觉得这是我们的缺陷。今天的学生之所以很少读经典,一个原因是它被弃置在了角落,使得我们无法发掘它的美。同时,经典中有很多并不地道的汉语,尤其是在各种翻译带来了晦涩与混乱的今天,这一缺陷更加显现。经典深奥难懂也是其中一个原因,今天的学生更多地追求快餐文化,追求怎样快速地为我所用,但经典恰恰不是这样的。经典是用来指导我们如何认识人生,如何活出生命里最有意义的光华的,它无法给人带来直接的财富和利益。

记者:您觉得老子的“无为”思想是否适用于当今时代?

彭玉娟:我觉得很适用。首先我们来讨论什么是“无为”。老子所在时代是敬天畏神的,他觉得万物都是完备的,我们只需要听命于它,顺道而行。之所以叫“无为”,是因为人一旦“为”了就意味着有虚幻谎言。“无为”也不是说人什么也不做,等着别人拿大饼来喂自己。而是要让人们拿掉自己的私心拿掉本己,所以“为无为”是很困难的。如今,大家总觉得周遭人心不古,没有温情,但如果我们都能把私心去掉,多为别人考虑,那这个社会就太美好了。所以“无为”的思想恰恰是教人们要有所敬畏,要服从于美好的、至善的东西,而非凭一己私欲行事。

记者:您认为儒家的“出世”思想与道家的“无为”思想有什么异同?

彭玉娟:老子和孔子在思想上有很多一致的地方,我们先看儒家的“出世”思想。孔子觉得,兼济天下是人应尽的本分,儒家的“出世”就是基于这一点的。儒家有一个更伟大的思想:让有道德的好人掌握权柄,以同情之心教化恶者,从而让社会变美好。道家却有一双冷眼,看透了世道人心,它不认为要依靠建立某种社会制度或者政治体制来造福人类,重要的是每个人能把自私的心收起来。这便是儒、道最大的分歧所在。关于共同点,道家说“上善若水”、“无欲无为”,儒家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里看出儒道两家都没有否定“善”,都是劝人去掉自私之心,这一点不谋而合,只是实现的方式不同。

记者:您觉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哪儿?您更偏向于哪一个?

彭玉娟:我最初固执地爱着我们的文化和诗歌,但学了外语后发现其实西方的文学也很美,原来语言有各自独特的美。

关于文化,最先接受洗礼的是希伯来文化,之后西方接受了其中同情弱者,彼此相爱,宽恕原谅这些普世的价值观;孔子的学生问他何为“仁”?孔子答:“恕也”,就是宽恕;老子“水善利万物而不增”是说水以谦卑的姿态善待万物。总的来说,所有的智慧都是共通的,对生命的认知也如此。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