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财大人

 

寒假,选择一份属于自己的“小确幸”

2016-01-14 来源:《威尼斯欢乐娱人城v3676报》第362期 作者:云财记者团 陈露 朱敏

对中国大学生来说,由于农历春节的传统习俗,过年似乎成为了寒假最重要的主题。然而对于如何度过寒假,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回家过年还是留待异乡?接受家人安排还是自主选择?轻松安逸还是忙碌辛苦?

转眼,2016年的寒假已近在咫尺。本期,校报记者寻访了几位2015年寒假生活别具一格的同学,与读者分享他们的故事。他们中,有人7天骑行600多公里回家,有人独自远赴美国参加金融体验项目,有人留在昆明打零工。正如村上春树在《兰格汉斯岛的午后》中所言,“工作了一天之后的疲惫,一杯热咖啡将给予我几分温暖,这是我的‘小确幸’。”这几位同学也用自己的勇敢、独立,主宰了自己的寒假,这就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小确幸”。

 

情怀——骑车丈量归家之路

 

寒假临近时,同学们都在忙着抢购飞机票、火车票,以便尽快回到家乡。而财政与经济学院税务专业的2014级学生王海涛,正和一名云南民族大学的伙伴准备着帐篷、睡袋、手电筒、雨衣等“路上用的东西”。这个寒假,他们决定骑自行车回家。

“一定要看到掉一层皮的自己!”在王海涛的同伴创办的微信公众号“中国好摄友”里有这样一句话。这是他们从昆明到保山昌宁县,7天骑行600多公里坚持下来的简单理由。路上陪伴他们的是不绝的汽车轰鸣声和望不到尽头的山坡。

王海涛自知骑行有危险性,害怕父母会担心或阻止,出发时并没有告诉他们。而事先准备好的帐篷和睡袋由于负重太大,他们也放弃了携带。

2015120日,他们按照计划好的路线从昆明一二一大街骑到明波立交桥上320国道,开始了此次骑行归家之旅。经过大理的祥云县后,再转走祥云公路。随着旅途的开始,他们的微信公众号“中国好摄友”也开始记录着这次骑行。

第一天,他们因缺乏经验而只顾赶路。晚上八点他们到达了距出发地115公里的禄丰县,这是他们在七天中骑行路程最长的一天。当晚,住在宾馆里,王海涛感觉自己第二天骑不了,他开始有了放弃的念头,旁边的同伴却打趣地说:“开玩笑吧?你别吓我啊。”“他的意志比我坚定多了。”王海涛说到这里似乎有点不好意思。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放慢了速度,不再只顾往前,一路走走停停,拍下沿途的风景,旅途也不再像第一天那样疲惫。没有带帐篷的他们几乎每晚都能找到宾馆住宿,不过有一两个晚上,为了能到达较大的集镇,找到落脚的地方,他们晚上八九点还打着手电筒赶路。

说到一日三餐,王海涛觉得很幸运。有一次在晚上八九点,他和同伴找不到餐馆,于是大胆走进路边的居民家,尽管早已过了饭点,热情的居民还是给他们做了两碗热腾腾的炒饭。

王海涛喜欢注意沿途的路标,当骑得疲倦时,看到路标,便又会有了继续骑下去的动力。一次他们艰难地爬上一段陡坡,来到通往西藏的路口,那儿有一座路标,上面刻着很多经过的骑友相互加油打气的话,看着它们,王海涛觉得感动。

在大理青海湖附近,他们遇到了一群特殊的人——解放军战士。王海涛上去跟他们交谈,得知他们是从成都军区来昆明拉练的,他看到他们满手厚厚的老茧,不由得感慨:“其实解放军战士也挺不容易的。”

第六天,为了节省时间,他们选择了手机地图上距离最短的一条路线,却没想到那是一段地形崎岖的山路,坡特别陡,自行车行走在上面十分艰难。为了握紧刹车,他们的手被磨得起泡。这段路荒无人烟,只有孤独的、坚持的两个人。

第七天,他们平安到达目的地---家乡昌宁县。他们骑车回家的事被昌宁县报和保山日报报道。

“人的一生中,至少应该有那么一次,为了某个梦而奋不顾身一次,不计后果,不计得失,只求在最肆意的年华经历一次。”这是写在第四天的微博里的话。“以后,我要一路骑行去西藏!”王海涛的语气很坚定。

 

视野——外面的世界

 

广东女孩赖晓薇是国际工商学院国际会计专业2013级的学生,这个寒假,她参加了香港一家金融公司开展的美国金融体验项目,这个项目在2015年寒假期间召集80名中国大陆在校大学生赴美国交流学习。项目内容包括美国社会企业创业比赛、投资银行培训、美国常青藤大学课程、纽约慈善拍卖等,并在纽约时代广场体验美国式生活。

201410月,赖晓薇在家人的支持下,经过申请和面试,成为参加这一期美国金融项目的80人之一。赖晓薇所在的小组,除了她和一位浙江财经大学的学生,都是来自我国985211工程大学的同学。而对此,她说并不觉得自卑,学校不代表能力,成功靠的是努力和自信。

20151月,美国东北部大雪频频,许多航班被取消或延误,全球航空事故时有发生。127日,各大媒体都在报道美国纽约大雪漫天,迎来严重暴风雪的新闻。这一天,正是赖晓薇出发的日子。参加项目的80人已有10余人临时退出,先出发的一批人被滞留在香港。许多人劝赖晓薇不要去了,甚至有一个朋友打电话给她:“你报名花了多少钱我就给你多少钱,你别去了好吗?她向朋友解释不是为了钱,反过来安慰朋友不用担心,保证自己会平安回家。

我算是一个胆大的人。赖晓薇笑着说。

大雪封锁了航线,129日凌晨3点左右,赖晓薇一行经华盛顿转大巴到达纽约。在飞机上,她透过窗户向下看,无边际的白茫茫,只能看见城市依稀的轮廓。

紧张忙碌的十天美国之旅就此展开,赖晓薇娓娓道来,语气里是经历过后的恬淡。

全球银行排名第一的摩根银行副总裁给她们上课,讲解一个庞大的投资银行如何运转,如何做好的投资策划。作为一名会计学的学生,这些让她的专业知识得到了不少拓展。

在慈善拍卖晚会上,她们把拍卖自制品获得的钱捐给联合国难民署。她们的拍卖品有北京一位患有脆骨病的大叔的剪纸作品、自己的手工作品,还有伙伴拍卖自己书法家爷爷的书法作品。这个环节让他们学会拍卖流程,也让他们多了一份慈善之心。

这次体验项目也让她有机会接触美国各大高校,体验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全球顶尖高校的课程。她对中美高校的教育差异有很大感受,哈佛大学里的师生每天步履匆匆,忙碌充实。课堂上老师差不多每讲10分钟都会停下来问同学们有没有问题,学生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提问,但在非课堂时间,若有问题想请教老师,则需要预约。赖晓薇说她在美国接触到的每一位教授都很重视课堂互动,会用学生做实例,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她也坦言自己更喜欢美国大学的教育,国内的课堂互动不够,很多时候都是老师自己一个人在讲,学生太被动。

赖晓薇顺利地通过了面试时的英语考验,但面对美国的多元口音却有些手足无措。一次她去买吃的,老板简单的一句“Three dollars”让她摸不着头脑,在说了好几遍“Excuse me”后,她才猜出对方的意思。课堂上也不乏一些来自印度、非洲的教授,他们的英语也常常带着各地的口音。

对纽约这个城市,赖晓薇用三个词评价:开放、自由、多元。她说走在路上会觉得自己很受尊重,不是对于任何身份的尊重,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

这次美国之行,赖晓薇最大的收获是见识的增长,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方式让她更好地认识自己,让她更想向上。对于中美之间的差异,她不觉得惊讶和悲观,她说美国也曾经历过中国如今的阶段,只是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已。

在去美国之前赖晓薇就有出国留学的打算,但她不打算把美国当作目的地,美国的节奏太快,她更喜欢英国。

 

成长——独立于风霜

 

“如果有机会,我大学第一个寒假一定不会回家过年。”这是陈文星高三时说过的话,这个春节,她的确没有回家。

陈文星是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14级的学生,家在云南昭通。高三下学期她开始养活自己,直到现在,她没有再用过家里的钱,学费是用贷款交的。寒假,她按照一年前的打算,没有回家,在昆明打零工。她一个人住在叔叔空置在昆明的房子里,第一次为自己张罗柴米油盐。住进去的第一天,她去超市买了许多打折商品,准备面条、辣酱当作早餐。一个寒假,她做过的工作包括各种临时促销、仓库理货员、财务实习。

她有一份工作是在小区卖菜。“你肯定不会理解那种感觉,大早上,你看着货车把一堆堆的菜卸在你面前,然后你要拿着这些菜叫卖。太艰辛了。”卖菜的地方在北市区,而她住在南市区,她必须六点起床才能赶到,卖到晚上八九点回家。她说有的同伴要在凌晨守着菜,觉得自己已经很幸福。

菜卖得不好,只卖了两天,那个配送点就被撤销了。陈文星拿到了她寒假的第一份工资:180块钱。除了各种临时工作,她还有一份相对舒适稳定的工作,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她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做财务实习。临近过年,公司只剩下保安和清洁工。每天她值班到要求的时间,给领导发了邮件才可以走。过年期间,公司其他人的工资都是平时的三倍,而她的没有变化,她曾觉得不公平,但转念觉得自己已经很幸运,就不再愤愤不平。

她的工作大多都是自己在网上找的,看到消息后自己一个人去面试。很多人会觉得这样不安全,但她说自己没那么多防备心,她相信世上好人多,如果想做一件事就要试试,顾忌太多难成事。

但在大年三十晚上,胆大的她遇到了寒假第一件让她感到危险的事。那天她在财务室值完班,去楼下的食堂吃饭。食堂除了一个厨师大叔外空无一人。她点了一份饭吃着,那个大叔过来坐在对面不停跟她搭讪,说“今晚去你家玩好不好?”之类的话,她一直坚决地拒绝,匆匆吃完饭出去,食堂大叔却早她一步出去,她忐忑不安地走着,不知那个大叔是否会突然冒出来拦住她。幸而大叔没有再出现。

大多数人合家欢乐的夜晚,陈文星在不时升起的焰火下等了近两个小时公交车。她说她不着急,她问过司机,除夕夜会开车的。她相信公交车一定会来,司机也不容易。她在公交站连着时断时续的WIFI,挨个给亲朋发新年祝福。

最后,公交车来了,她回到了一个人住的地方。她说过年最大的遗憾是,说好会来陪她过年的哥哥没有来。除夕夜,她一个人喝着给哥哥准备的饮料,看着并不感兴趣的春晚,听着屋外鞭炮烟花爆炸的声音,早早地睡了。第一次一个人生活的她没觉得独自生活有困难,但睡觉时,她有不关灯的习惯,她说这样不管发生什么,她睁眼就能看见。

寒假的日子让她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的不容易,最穷的时候,她只有五块钱。好在一群朋友之间可以相互周转,“日子总是过得下去的。”陈文星珍惜生活里的美好,发工资的时候她会买些爱吃的犒劳自己。她觉得其他很多人做兼职和她做兼职不是一个概念,别人也许只想锻炼自己,赚点零花钱,但她做兼职,是为了实实在在地养活自己。

不打算寒假回家的陈文星还是在大年初二回了家,因为哥哥说:“小儿子和小女儿都不回家过年,妈妈会怎么想。”

过完寒假,陈文星说自己变得柔软很多,更能理解别人。她说:“生活很不容易,经历过后才有话语权。”

选择的意义也许就在于选择本身,在寒假这个相对自由的时段,不论如何度过,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选择和不可选择。寒假不多,只在学生时代,但愿每一位同学珍惜寒假,无愧于己。

                                        记者 陈露 朱敏

 

 

调查

 

针对本校学生如何度过2015年寒假,记者在校内随机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24份,调查对象覆盖我校17家学院,不同性别、不同年级、来自不同省份的同学。

在多选题“请问你最近一次寒假如何度过”的回答中,选择“闲在家里”和“走亲访友”的同学比例均超过70%,其次是“旅游”,占到24%。其余依次是“学习备考”、“兼职”、“技能学习”、“实习”等。

填写问卷的同学中,96%都是在家度过春节。就度过寒假方式自主性的问题,81%的同学表示度过寒假的方式是他们完全自主选择的,而19%的同学则不是。

对自己此次寒假的评价,46%的同学觉得自己寒假过得“舒适惬意”,40%的同学则认为自己的寒假“充实满足”,也有27%的同学感到这个寒假的自己“虚无度日9%的同学认为自己忙碌辛劳

关于寒假里印象最深的事,填写问卷的同学里,有的经历了家人离世,有的收获了爱情的甜蜜,还有的后悔时光的虚度。同样的寒假,悲喜相异。对于下一次寒假,填写问卷大多数同学希望能充实度过,或能陪伴家人和男(女)朋友。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