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会计学院“探寻铜都文化·传承铜都文明”服务队展开了第二天的行程。今天的行程服务队以探寻“铜都传统技艺”和“会馆文化”为主线。分别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斑铜技艺”和“铜商文化精粹——会馆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服务队的同学们在清晨出发,经过在铜匠街的沿途走访,寻找到了“会泽斑铜技艺”第十三代传承人张伟的家,通过参观“斑铜传统制作技艺陈列展室”的参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介绍,队员们对斑铜技艺有了初步的了解。而后,传承人张文带领大家亲身感受了“斑铜”的锻打过程,是队员们更加直观的体验了斑铜制作工艺的独特魅力。斑铜古老的锻打场所、封闭的铸造环境与新建的陈列馆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新一代传承人勇于革新的开拓精神。
斑铜技艺,作为会泽“铜都文明”中保存完好的瑰宝,获得了“张氏”家族对其不懈的传承和保护,体现了会泽人民对铜都文明的热爱与坚守,更加坚定了队员们对“探寻铜都文明”的信心。
下午,志愿服务队的同学开始开展了会泽“会馆文化”的研究。服务队参观了会泽“八大会馆”之首湖广会馆,最著名的江西会馆,还有独具特色的云南会馆。首先来到湖广会馆,在这个目前保留占地面积最大的会馆,队员们看到,精美的壁画已经开始大片脱落,精美的木雕门窗也几经周转被大英博物馆收藏,面对这样的场景,队员们无不感到惋惜。
随后,抱着对会馆文化探寻的渴望,队员们来到会泽县城另一个保存完整的会馆——江西会馆。江西会馆拥有全国第二大古戏台,戏台设计精巧,通体使用榫卯结构建造,并且具有神奇的扩音效果。更令同学们感到惊奇的是,会馆的整体布局融合了儒释道三派之长,展现了会泽“铜商文化”的包容并序的文化精髓。江西会馆中还设有古钱币展览馆,在展览室大家见识了世界上最大的铜币即最著名的“嘉靖通宝”币和世界上最小的铜币“鹅眼币”。
接着队伍来到今天会馆之行的最后一站——云南会馆。它地处“会泽一中”。在会泽一中徐副校长的引导下,队员们对“云南会馆”的文星楼等学校建筑进行参观,各建筑之间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更多地展现了历史遗物与新时代的结合,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传承方式得以发扬。参观会馆后,队员与会泽一中的几位同学开展了一个简短的座谈会,相互分享交流会泽会馆文化,并了解学校围绕“云南会馆”特色文化组织开展了系列活动。
扩红红色文化基地是此次“三下乡”志愿服务队第二天行程的终点站。服务队登上阶梯,呈现在眼前的正是在修缮和保护中的扩红雕塑。扩红雕塑建立的意义在于提醒世人勿忘历史。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预备党员和党员们面对鲜红的党旗重温入党宣誓的场景-----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志愿者成员们在这个庄严的圣地,与飘飞的党旗和团旗进行了合影留念,同时也将威尼斯欢乐娱人城v3676会计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足迹留在了这里。带着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志愿服务队结束了一天的行程。
扩红红色文化基地作为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源地,给予广大参访者无尽的精神力量。志愿服务队坚信红色文化精神将永远流传,其文化精髓也将是现代青年精神升华取之不尽的源泉。
紧张而又充实的会计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第二天的行程结束。各小组的同学都每次实践中得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调研了解到更多关于会泽“钱王之乡”的历史文化背景。相信接下来的“探寻铜都文化·传承铜都文明”暑期实践专项行动一定会更加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