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院“探寻铜商文化·传承铜都文明”志愿服务队在会泽开展铜商文化融合历程探寻活动


作者:郑辛月
时间:2018-09-16
分享到:

2015723日,会计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队第四天继续在云南会泽县进行调研。今天服务队的主要工作探寻了会泽县娜姑镇“铜运古道”的遗址,并对白雾村的建筑特色进行深入研究。
志愿服务队员们兵分两路开展工作,其中一队成员们向大山深处出发探寻“铜运古道”的遗址。会泽是万里京运的第一站,明清时期每年向京城运输600万斤铜。那么多的铜是怎么运输的?服务队的队员们带着这个疑问,前去寻找位于娜姑镇石门坎的石匠房古道。经过长途跋涉,大家发现了古道界碑,顺路向下,到达铜运古道第一站“石匠房古道”,在路旁发现一块清乾隆年间所立石碑,清晰记载着“铜运古道”所建历程。从上方牌匾写着的“有志竟成”四个大字,足以想象古人修建这条古道的艰辛。队员们对古道遗址进行实地调研和素材收集后按原路返回,途中在山里居民家中稍作休整。村民热情的接受采访,向队员们介绍了相关的古道所在地——石门坎情况。通过老乡们的叙述,队员们了解到如今古道因年代久远而无法使用,当地政府却没有对古道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导致古道遗址的破败日益加重。
志愿服务队另一队人员在娜姑镇当地民俗专家陈兆彩老师的带领下参观白雾村各式代表建筑。首先队员们来到重点保护民居“陈家大院”,如今的白雾村村委会所在地。宅院内四合五天井,走马串阁楼的建筑结构,充分体现了南北建筑风格的结合。其中当地特有的“猫拱墙”具有防风防火的功效,更是白雾村村民智慧的结晶。随后队员们与陈老师一齐参观了圣若瑟堂,它是一座由意大利传教士建造的,在滇东北地区保存最好,至今仍在使用的天主教堂。沿着有300年历史的幽深小巷,服务队员们到达文庙三圣宫,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办公学的地点之一。在这里供奉着“武圣人”关羽,孔子和文昌帝君,展现了儒释道三派的完美融合。陈老师与队员们在陈家大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用生动的语言给队员们进行会泽“铜都文明”介绍,并指出作为“万里京运第一站”的白雾村,“铜商文化”的繁荣使大量商人在此汇集,商人们所带来的蜀文化、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在此汇聚,与当地土著滇文化进行融合,体现了铜商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白雾村集中了道教,佛教,天主教和儒家多重文化,可谓神州荟萃,中西合璧。会泽曾经繁荣的“铜商经济”带来了“铜都文明”的崛起和地域文化的融合,丰富了“铜商文化”的内涵。
至此,服务队在会泽的实践调研任务顺利结束。明天会计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探寻铜商文化·传承铜都文明”文化专项保护行动将在昭通继续展开。


版权所有 © 2016 中国少数民族财会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

Chinese Accounting Museum of Ethnic Minority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龙泉路237号

邮编:650221

电话: 0871—65192306 | 0871-63131126

Email:zgssmzckbwg@ynuf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