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出国留学 留学感悟

瓦城印象

发布时间:2015-09-23
李 英

      瓦城,就是曼德勒。离开瓦城仅仅两年有余,可我却已经非常的想念这个城市了。曼德勒,给了我太多的记忆:异样的文化、漂亮的风景、淳朴的民风、善良的人们、沉甸甸的知识和感情。记得我还没有前往这座城市前,我的一位朋友为我写了一首饯别诗,诗中这样写到:
……机舱是一个匣子
里面装满了惶恐、眼泪、牵挂和不舍
惟独没有希望
因为你将它带到了那个开满罂粟花的国度
又怎么舍得落在飞机上呢

当你飞行在万里高空时
俯瞰脚下的云彩
你充满了新奇与恐惧
终点将是你新的起点
那里有毒品、枪支、死尸和奔跑的骨头
也有你想要的知识……


      不知是诗感染了人们,还是人们感悟而作诗,从一开始,我就小心翼翼地向这个城市接近着,相处着。可我渐渐的发现,我的小心翼翼原来是如此的可笑和多余。
      瓦城,位处缅甸中部,是缅甸的第二大城市,她被西侧浩荡南下的伊洛瓦底江和周边无数的水田、平地和园圃环抱着。这座城市,是一个混合着大城市、小县城、港口、市场、村庄、火车站、寨子、寺院、荒地、水塘、僧侣、人群、塔、露天浴场……的巨大的场。在这座城市,你无法很快地分清哪边是工业区或住宅区,因为她几乎没有任何过度:商铺和各种办公单位无序排列,这一家是饭馆,隔壁就是收购破铜烂铁的收购间,旁边是灰扑扑的服装店或布艺室,突然间,就出现了珠光宝气的珠宝店,而在隔壁,各种蔬菜大米正在热卖,墙的另一侧,就是一幢高楼,里面的西装皮革、香水美食,正在等待电梯上的人们去筛选和搞定,忽然又暗淡了,那是一家破破烂烂的人力车修炼房,旁边停着一排人力车,车上面的车夫们一个个把腿支在龙头上,安然入睡着。城中央的各条大马路上,总是会有汽车、牛车、客车、人力车、出租车、自行车、摩托车、羊群、人群等等混杂前行。汽车不会大声鸣喇叭,而是静静的等待或绕过人群;牛儿往往被装饰得极为漂亮,载着也同样被打扮得相当漂亮且庄严的出家僧侣及家属荣耀前行;客车没有载客数量限定,从踏板到车厢再到车顶,都坐满和站满了密密麻麻的人群;人力车绝对没有发动机,但却能拉载超过整个车身重量数十倍的物品;出租车没有跑表,但人们却总是毫不担心地请司机载上自己往四处出行;自行车可以作为一种靠得住的交通工具,轻松自在地把整个城市游荡;摩托车是曼德勒的标志,漆黑的夜晚或地段,就靠他们它们把这座城市照亮;羊群是这个城市的另一道风景,成群或单独地,行走或站在街上享受着欣赏和被欣赏;人还是这个城市的主题,他们穿着单薄艳丽的筒裙,有的在路边随意摆着摊,有的坐在门前、茶馆悠然聊天,有的在路边铺着一张凉席,就在上面当街酣睡;很多妇女在头上顶着一个又大又圆的簸箕或坛子,上面装满了各种商品,边走边卖,街道不宽,她们的身体很瘦弱,可顶着重物的她们,既不会相互妨碍,更无需担心过马路时被撞。
      缅甸是一个小乘佛教盛行的国度,作为缅甸老古都的瓦城,几乎处处都可以见证这一文化。在这里,具有一定直径和年轮的榕树总被人们崇拜着,人们在榕树身上安放起佛龛、神明,每逢空闲或节日,人们就到树下坐禅、诵经、祈祷。因为佛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和菩提树一起出生,并在菩提树下悟出真谛、修成正果。榕树与菩提树为同科植物,所以,缅甸人们相信,拜榕树就如同拜佛,可以祈求平安与吉祥。佛塔和寺院,在瓦城比比皆是,这些建筑或宏伟或简单,宏伟的胜似皇宫,简单的可以就是一座小白塔。每天清晨,虔诚的缅甸人民总是会在将自己打理得干干净净之后,带上鲜花,纷纷前往与各自临近的佛塔或寺院拜佛。可不管是大寺院还是小白塔,前去朝拜的人,不分地位、年纪、肤色和民族、统统都得脱掉鞋子,并穿着得体才可接近和朝拜。清晨,可以说是缅甸人民最为忙碌的时段,正如那句成语所说——鸣鸡起舞,孩子们需要早起先去上各类补习学校,茶馆营业的时间绝对比卖早点的店铺要早,菜市场的生意,在天大亮时往往已经完成了一大半了……然而,在做这些事情之前,还有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要先做,那就是:及早做好各种符合要求的斋食饭菜,摆在路边,等待为路过的僧侣或尼姑施斋。斋饭的质量可高可低,数量可多可少,施斋的时间可长可短,但是,心态和礼仪必须虔诚:需要左手托着右手,跪着施斋。若能从一个够高的地点俯瞰清晨的瓦城,棕红色必将成为这个城市的主要颜色,因为,按照缅甸人民的习俗,每个缅甸男子一生至少必须出家一次,而这些出家的僧侣,不论春夏秋冬,必须在清晨身着棕红色的袈裟赤脚出来化缘。
      谈及瓦城,不得不提的就是她的建筑和景观。曼德勒皇宫就是其中的一大经典建筑,她位于曼德勒古城的正中央,有东南西北四道大门,四周有宽阔、清澈的护城河保护和包围着,这座重要的建筑在二战时曾被大火烧过,人们在原来的遗址上重建了现在的建筑。整个皇宫均用柚木建成,工艺漂亮且没有虫蛀。皇宫里有一座瞭望塔,登上它要爬一百二十一级台阶,但到了塔顶,就可以将整个皇宫和整个城市尽收眼底。皇宫里还有一个必去不可的地方,那就是博物馆,里面陈列着缅甸国王和嫔妃们的衣物、鞋子、出行工具等皇家贵族的生活用品,在这里,可以很好地研究和想象缅甸的远古历史。从皇宫的东大门往前不到一百米处,一本被称为“世界最大的书”在日夜交替中永恒地翻开着,这就是著名的缅甸碑林佛塔。该建筑占地面积13英亩,建筑中央有一座高耸的佛塔,塔的四周有729块缅甸大理石碑林相围,每块石碑上都刻有佛经,729块碑文的内容相加,就是一本完整的《三藏经》。此书工程之浩大,走在其中,让人很自然的想到一句经典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这本“大书”的旁边,有一座全部用木头雕出来的已经发黑的小庙,雕工精妙非凡。这个小庙上,雕满了各种佛像,小庙椽子上雕着的各种花鸟,尽是栩栩如生。房屋中间的神龛上雕有一座佛像,这座佛像,只有男子才能向他接近,女子们只能站在围栏外面敬拜和观看,房子的周围有几十扇敞开的门,制造了奇妙的光,那些雕刻的神处于半明半暗中,在这些光的衬托下,仿佛活着。在皇宫的北边,就是鼎鼎有名的曼德勒山,此山被称为神山,山上供奉着缅甸人民信仰的重要神灵,可以乘车上山,也可以通过攀爬330O多级台阶登至山顶。每天前来登山的人总是络绎不绝,有的是当地居民,有的是外来游客,有的为了拜佛赏景,有的是为了登山健体。这里,是人们竞相赶往观看日出日落奇光的最佳位置;这里,是俯瞰瓦城、能将729章经的宏伟大书、古典庄严的皇城、规则清澈的护城河以及浩瀚南下的伊洛瓦底江均尽收眼底的最佳选择。
      在瓦城,还有两个风景极为独特和优美的地方,她们分别是“大湖”和“情人桥”。大湖位于靠近瓦城市中心的边缘处,是一个极为宽阔的天然湖,人们可以在湖边的小店歇脚,也可以到湖里划船游乐。湖边的常年都开着白花的水葫芦,是缅甸人民极为钟爱的一种植物,大波大浪终究压不倒它的毅力和形象,给缅甸人民种下了懂得坚韧和勇敢的情节。情人桥位于瓦城的郊区,长1.2公里、均用柚木建成,据说所建柚木共有1086根,之字形的结构跨越在陶塔曼湖上,这样既可以减缓流水对桥的冲击,也突显了桥的精美造型。桥上,人们身着款式和色泽各异的服饰,有单薄鲜艳的筒裙,有拉风时尚的牛仔,也有棕黑色的袈裟。他们有的在行走,有的在垂钓,有的在下棋,有的观看,有的在发呆,有人在打盹。此桥虽名为情人桥,但并不是只有情侣才能前往,单独的、成双成对的、成团成群的等等都有。夕阳下的情人桥最为漂亮,桥上人群熙熙攘攘,桥下湖水波光粼粼,很多僧侣携带着妻小,静静地坐着休息、或悠悠地走在桥上,棕红色的袈裟在清风里远远地飘扬着。这,或许是一道最为独特的风景。记得刚到瓦城不久时,不知是尚未适应这里炎热的气候,还是太想家,我曾在情人桥上独坐了一整天,直到夕阳西下。突然感慨万千,竟写下了一首小诗:
是水墨画还是油画
已经不再重要
情人桥是一条纽带,连接着
真实与梦幻
就像桥墩连接着桥面
和陶塔曼湖

桥下流走的是光阴
桥上悸动的是岁月

垂钓的老人希望钓回逝去的光阴
留影的游客想要把岁月
装进小小的盒子里

僧侣们打桥上过,携着妻小
长长的倒影,像是在诉说着
悠悠的永恒

我在桥上眺望金色的夕阳
那是一张寄往故国的明信片
黎明时,你将收到我
沉甸甸的思念

      瓦城,是一个温热湿润的地方,这里的天气就像当地居民,爽朗无疑,天晴的时候太阳极大,天阴的时候就瓢泼大雨。这里的人民热爱雨和水,不论雨有多大,都可以毫无遮蔽、轻松自在地在雨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路边往往都会有着露天的水塘,再在水塘的边上围上不到一人高的墙,就成了缅甸人们的天然浴池,不论是天晴还是下雨,人们都会站在水塘边,只要挥舞手中的木瓢,就可以麻麻利利地将自己从头到脚冲洗的干干净净。
      在瓦城生活的日子,是那样的安静。我既没有电话,也没有网络,朋友要找我,需亲自登门,就像当年刘关张去隆中拜访诸葛亮一样,我有一种优越感。 我的生活也过得非常规律:早起买菜,之后做早点,吃完早点就骑上自行车赶往教室上课。曼外大的留学生只有上午有课,下午就成了自己的自由时光,但不管你跑到哪里,下午7点时,人人都必须准时回宿舍签到。炎热的六七月,烈日就像安在头顶,整个瓦城的人们几乎都只敢把自己藏在家里,吹着风扇,或摇着扇子,要么聊天,要么看电视,要么在凉席上昏睡。午间两点半左右,我总是会醒来,额头、身上、凉席上,全是汗水。不知是自然醒还是被热醒,总之,醒了之后我就绝不会再睡,起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不敢出门,只能看看书、读读报、听听广播。在我看来,与其流着汗昏睡,还不如起来边擦汗边练习缅语来的更有意义。
      瓦城,还是一个安全、厚道的城市。在瓦城,我不曾听说过有偷盗抢劫。人们上街买菜,会很习惯地将自己的自行车、摩托车停放在路边,不用上锁,买好的各种物品就随意的摆放到车篮子里。交易时,不但不会缺斤短两,卖方还常常会给买方多加一点,以表达自己对买方的感谢和祝福。在瓦城,没有人会迷路,只要你问路,就会有人非常热情地将你送到目的地。
      瓦城及其周围的一切几乎都是那么的低调幽静,从她身边一擦而过的伊洛瓦底江,即便能承载千吨重的货轮,但也是那样的平静和蔼。就像一条大动脉,贯穿着整个缅甸,并默默地供养着整个身躯。
      或许,缅甸真的有诸如朋友诗中所说的“罂粟花”、“毒品”、“枪支”、“死尸”和“奔跑的骨头”,但我在瓦城却从未见过。相反,在她的呵护和感染下,我不仅收获了沉甸甸的知识,还感悟和认同了和蔼、虚怀、大度、坚强的美丽。若有机会,我将还想再次重回瓦城,不管时间长短,我都将用更加宁静的心,享受那份宁静的美,也希望能收获更加沉甸甸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