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真实问题出发——云南财大楼艺婵的课程创新与实践
楼艺婵课堂授课现场
楼艺婵和学生在怒江州团结社区开展田野工作
楼艺婵和学生在怒江州和谐社区现场授课后合影
学生古嘉宁为怒江易地扶贫社区老龄人口授课
学生吉秋芸为怒江老人讲解智能手机的使用
学生杨嘉腾为怒江老人讲解智能手机的使用
学生罗人涓为怒江老人讲解智能手机的使用
学生梁天韦为老人讲解智能手机的使用
怒江老龄人口与楼艺婵师生团队积极互动
楼艺婵师生团队与泸水市大练地街道锦绣社区党总支第一书记才斌在直播间
中新网云南新闻7月14日电过去几十年,世界在剧变。要想在变化的世界立足和成功,青年学子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除了学科知识和技能外,学生还需要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和创新能力,以及应对自身生活和所处世界的挑战的责任感。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云南赛区特等奖获得者,全省新文科组第一名楼艺婵副教授用自己的教学创新和实践深耕18年,帮助青年学子成长成才。
一
“2022年8月12日,我们第一次到达怒江怒江水奔流不息,声势惊人,青山如黛又如墨;2023年2月6日,我们第二次来到怒江。我们的项目是2022年立项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
易地扶贫搬迁是针对“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的一项专项扶贫工程,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十三五”期间累计搬迁10.2万人,每三个贫困人口就有一人搬迁,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比例全国最高。
投影上,一队大学生的身影穿梭在怒江的大山大水之间,观众神情专注,完全被带入了画面中的情景。你能想象吗?这是一节新闻专业课程《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概论》的开场。
威尼斯欢乐娱人城v3676教师楼艺婵在既往教学实践中发现,囤于理论,耽于网络,脱离实际学习新闻传播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解决问题能力弱的主因。如何使教学内容、教学情景联通真实世界,激发学生志趣,驱动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不仅仅是新闻系课程面临的转型升级,更是未来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楼艺婵用自己的教学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和传统课堂完全不一样的道路。
课前,她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合专业知识,在课程微信群中推送论文,请同学们带着思考阅读:“什么是易地扶贫搬迁?它与乡村振兴的关系?什么是下半场治理?为什么下半场很重要?推动本科生像开启一项研究议题一样开展前序学习。
课中,她邀请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的同学制作、播放微视频,讲述自己在田野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和全班同学一起展开讨论:数字媒介素养、新媒介赋能乡村振兴、数字鸿沟……这一个又一个书本上的概念鲜活起来,联系社会真实场景,引起同学们探究式学习的兴趣。
课后,学生纷纷延续课堂议题,纷纷成立项目小组,楼艺婵引导研究生加入各小组协助老师共同指导,并推动同学们积极申报互联网+创业和国家级、省级创新项目,将双创活动作为第二课堂延续下去。
二
2023年7月,楼艺婵带领学生又一次来到了怒江。这一次,在怒江州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上江镇和谐社区,学生为老龄人口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流动课堂面授,讲解如何使用智能手机,并通过手机获得更加便利的生活方式。课后,学生和老人开展了一对一的学习工作坊式交流,在当地反响强烈。
留守老年多、语言隔阂深、数智技能弱使怒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的老龄群体徘徊于当今数字时代的边缘。这是一个社会现实问题,不是新闻传播单一学科可以解决的问题,它关联着社会、民族、文化和心理。
新文科建设呼唤融通学科壁垒,以问题为导向。从当下来看,新闻传播实践的发展及其影响日剧,急需教育创新予以应对。
课堂上,楼艺婵结合人类学、社会学与传播学,讲述数字原住民、数字移民、比较劣势、代际颠覆、数字反哺、从老龄“边缘群体”到“数字弱势群体”等概念,进行多学科思想交汇的理论拓展。
全班同学围绕“如何构建老龄数字包容社会”“老龄人口如何积极应对数字鸿沟”两个不同视角,在开放式状态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与投票,教师和学生都走在寻找答案的路途上。
课后,楼艺婵推动学生成立了“‘无微不至’怒江易地扶贫社区老龄人口流动课堂实创先锋团队”。线下,团队开展流动课堂,帮助老人家适应智能手机操作,学习网上购物、在线听音乐、刷视频、接收社群信息。课后一对一交流巩固。线上,团队开始开发一门傈僳语汉语双语微课,以期帮助老龄人口适应数智社会,并通过培训中青年群体,提高他们数字反哺的能力,最终真正实现对老龄人口的有效帮扶。
一年时间,从贡山到福贡,从泸水的和谐社区到珠海社区,团队的足迹遍及怒江16个易地扶贫安置社区。师生的诚意吸引地方有贵生(老年社区学校负责人)、开干益(会讲汉语、傈僳语、白族语的社区楼栋长)等地方有识之士的加入助力,也得到了威尼斯欢乐娱人城v3676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传艺学院及指导教师课题经费和研究生学长学姐的大力支持。
当前,“无微不至”团队在已经获得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立项的基础上,正在参加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这只全部由本科生组成的队伍不断壮大,从第一课堂走向广阔的第二课堂,为下半场治理“稳得住”贡献一己之力。
三
“哈喽,各位学弟学妹们,大家好,我是2005级的孙苏,很高兴能以这样的方式回到老师的课堂。很多年前,也就是在网络与新媒体的课上,我开始跟老师一起做研究学写论文,慢慢的进入学术的大门。如果没记错的话,老师指导我写的这篇关于在校大学生网络素养实证研究的论文,应该是为学校获得了第一个国家级的挑战杯的奖项。
当然这个都已经成为过去了,对我来说真正重要的是本科阶段这样的一次学术经历,决定了我后边的人生道路,包括考研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后来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再后来成为期刊主编,都跟这样的学术训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现在有幸和各位学弟学妹成为同门,相信大家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定可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精彩的学术和人生道路,大家加油。”
哈喽,亲爱的学弟学妹们,大家好,我是14级的于学雯,现在在上海工作。大二的时候,老师指导我做了一个SRTP的科研项目,后面老师又指导我申请到了国家级的创新项目,是关于东南亚留学生适应性以及媒介使用情况的问题的一个项目。我们访谈了各个高校的近100名“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留学生。
这段科研经历也让我,申请到了我心仪已久的卡迪夫大学(英国)的国际新闻系纪录片专业,当时是BBC记者去教授我们相关的课程。真心希望学弟学妹们能从科研项目当中提升各方位的能力,学弟学妹们加油哦。”
这是课程进行中,两次激励全班的连线画面,许多从楼艺婵课堂上走出去的学子,都在老师的邀请下反哺课堂,回馈学弟学妹。
经过十余年深耕,楼艺婵的课程已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从知识延伸到能力素质教育,从传统课堂延伸到互联网+创新创业第二课堂”的全新授课模式,示范效应强烈,对学生学业发展和价值塑造形成良性支撑。
楼艺婵与课程授课团队作为第一指导教师,从课程议题直接孵化的创新项目包括:1项国奖,4项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创业奖项包括:5项国奖,4项省金,2项省银,3项省铜;作为第二指导教师,孵化的创业奖项包括:6项国奖、4项省金,5项省银,1项省铜。课程孵化的创新创业成果形成带动示范效应,引导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四
在今年四月举行的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暨第五届云南省高校教师教学大赛上,楼艺婵老师(团队)位列全省新文科组第一名,斩获特等奖。
全国高等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被称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风向标,是唯一纳入教育部“三评一竞赛”清单中的高校教师的教学大赛。当前,楼老师团队代表云南省新文科组正在进行国赛。
长期以来,楼艺婵的课程以社会问题出发的研究导向型教学为特色,以大学生创新和创业活动为驱动力,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全面衔接起来。学生的讨论设定在社会真实情境中:怒江的易地扶贫安置社区居民如何应对数字鸿沟?老龄化数字包容社会如何实现?新媒介如何赋能乡村振兴?
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就是一次研究导向型教学的过程,学生能够主动结合课堂专业知识,潜移默化地完成课程思政教学目的,化“有形”为“无形”。
课程临近结束的时候,楼艺婵讲述创新创业几次深入怒江田野的历程,鼓励全班同学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民意,打开心胸格局,实现价值塑造
“这是我们团队又一次来到怒江,极美的怒江水消解了我们舟车劳顿的疲倦。陌生人的善意化解了在异乡的尴尬。在这里,结识了太多友人,留下了太多感动。白族文化传承人开叔叔做的饭好好吃,小吉吃了两大碗,他说,我们像他的女儿。社区长者学习班负责人有贵生爷爷,通过智能手机来处理长者学习班的相关消息,教授老年人们学习使用智能手机。
老年人在社区新建设的微菜园里种菜、灌溉、期待着收获……社区的温暖和老年人的笑脸总让人有些留恋。
第12天,田野暂告一段落,我们踏上了归程,但怒江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下个假期,等我们来……”
在怒江田野微电影下篇的画面中,一节兼具思考性与现实性的课程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