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
01/25
2024
中国人民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贾俊雪到校指导交流
2024年1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贾俊雪到校指导交流,学校发展规划处处长王荣党在致远楼402会议室会见,双方就学校发展规划、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工作交流。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缪小林、副院长和立道、教师闻勇、袁娇以及发展规划处全体成员参会。
-
01/23
2024
学校召开省级一流学科建设中期验收研讨会
为扎实做好学校省级一流学科中期验收工作,2024年1月23日,学校在致远楼506会议室召开省级一流学科建设中期验收研讨会,党委委员、副校长余怒涛主持会议。
研讨会上,学校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理论经济学、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字经济工程与技术以及国际安全学等7个省级一流学科团队对照省级一流学科建设任务书的中期目标、标志性重大创新成果等内容进行介绍,并围绕学科团队成员建设、目标任务与标志性成果、学科建设经费投入与支出等方面进行中期验收工作汇报。与会专家逐一对各学科团队的中期验收进展进行详细点评和指导。
余怒涛对学校省级一流学科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果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省级一流学科建设是学校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重要任务,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声誉。希望各学科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提高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他强调,各学科团队应进一步明确学科建设的目标,强化任务导向,确保标志性成果的达成。同时加强学科内部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学科建设经费的使用效益。
学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熊德平、费宇;工作组成员王荣党、刘春学、余泳、赵先志,参评学科带头人(含秘书长)石磊、陈昆亭、卢启程、魏宇、刘富华、姜茸以及参评学科建设单位院长参与会议。
-
01/23
2024
学校召开拟申请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研讨会
2024年1月19日9:00,学校在致远楼506会议室召开拟申请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研讨会,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参与会议。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敏出席会议并讲话,党委委员、副校长余怒涛主持会议。
学校拟申请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相关团队成员、申请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单位院长参与会议。
-
01/09
2024
学校召开省级一流学科建设中期验收工作会议
为做好学校省级一流学科中期验收工作,根据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上级有关单位通知精神,2024年1月8日,学校在致远楼415召开省级一流学科建设中期验收工作会议,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敏出席会议并讲话,党委委员、副校长余怒涛主持会议。
王敏对学校省级一流学科建设中期验收工作做出要求:一是高度重视,相关学科和建设单位要认真组织,应填尽填,归纳总结好学科建设成效,并确保验收自评及支撑材料真实性、完整性,系统全面地展示本学科中期建设成效。二是加强组织协调,以学院牵头,学科带头人负责,相关部门配合,通力合作,形成合力,打破信息孤岛,把握时间节点,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充分研讨提炼学科建设的特色和优势,高质量高效完成中期验收工作。三是以评促建,以此次中期验收为契机,深入总结一流学科建设经验,制定和实施改进措施,围绕省委“3815”和学校“1186”战略任务,全面落实全省教育发展大会和云南省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部署要求,进一步推进学校学科高质量发展。
余怒涛传达了《云南省教育厅 云南省财政厅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云南省一流学科建设中期验收工作的通知》精神,介绍了中期验收工作学校自评、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评议、省教育厅专家组实地考察、形成验收结果等四个程序,强调了省教育厅会同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对学科建设中期验收工作的成果运用。随后,结合前期有关工作和云南省一流学科建设成效评价指标体系,要求学校相关学科团队和建设单位压实责任,全力以赴,高质量完成中期验收自评报告及相关支撑材料。
发展规划处处长王荣党着重从中期验收学科范围、组织领导、工作程序及时间要求等方面讲解学校省级一流学科建设中期验收工作方案。刘羿良副处长就相关职能部门分工内容和提供数据清单作说明。
学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工作组成员、参评学科带头人及学科建设单位负责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
10/19
2023
学校召开2023年学科提升优化实施方案研讨会
10月18日,学校在致远楼506会议室召开学科提升优化研讨会。会议由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余怒涛主持。
会议听取了发展规划处对学校学科提升优化实施方案撰写背景和主要内容的汇报,重点围绕学校“1186”战略任务和“A82学科建设行动计划”,持续推进一流学科和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与会人员围绕学校学科布局优化、学科交叉融合、学科建设机制和方案修改等方面进行交流。
余怒涛总结指出,学科建设是高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任务,学校学科提升优化实施方案要紧紧围绕“1186”战略任务和“A82学科建设行动计划”制定,理清学科与专业的关系,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学校与学院形成合力,建设优势学科群,健全学科生态体系。
石磊、缪小林、陈飞、石现明、吴昊旻、魏宇、王汉权等相关学科及学科骨干成员、发展规划处全体成员参加会议。
-
04/28
2023
学校召开数学学科建设专家咨询会
为提升我校数学学科建设水平,学校邀请李继彬教授等14名国内数学学科建设知名专家于2023年4月25日在致远楼506召开数学学科建设专家咨询会。会议由学校副校长余怒涛主持。
各位专家针对数学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特色优势、方向凝练等方面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设性意见。
余怒涛副校长对专家提出的意见建议表示感谢。他指出,这次与会专家阵容强大,咨询建议水平高、针对性强,希望数学学科团队对专家们提出的建议进行认真整理,消化吸收,提高数学学科建设质量,将学校学科建设工作推上新台阶。
长江学者石磊、发展规划处处长王林、副处长刘羿良,统计与数学学院院长陈飞、副院长张宇以及数学学科团队成员参会。
-
04/17
2023
学校召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专家咨询会
为做好今年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提升该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学校邀请了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的部分知名专家于2023年4月15日在致远楼506召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专家咨询会。会议由学校副校长余怒涛主持。发展规划处处长王林、副处长刘羿良,物流与管理工程学院院长张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方向负责人段云龙以及相关团队成员参会。
发展规划处处长王林介绍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历程以及今年该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准备工作情况。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方向负责人段云龙围绕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以及培养环境与条件等方面对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现状进行汇报。随后,各位专家围绕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的重点内容、特色优势、方向凝练、资源整合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建设性建议。
余怒涛副校长对专家提出的意见建议表示感谢,希望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团队及时梳理总结专家们的意见建议,认真做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工作。同时他表示在今后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建设中也要认真吸取专家们提出的良方,将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工作推上新台阶。
-
04/04
2023
副校长余怒涛参加全省高校学科建设工作培训会议
3月30日,由云南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高校学科建设工作培训会议在大理大学举行。云南省教育厅相关领导、省内外高校学科管理专家、全省本科高校分管学科建设的校领导和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会。威尼斯欢乐娱人城v3676副校长余怒涛出席会议,并代表学校与教育厅签订云南省一流学科建设协议。
省教育厅副厅长王永全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各高校应以云南省一流学科建设为抓手,深化学科供给侧改革,调结构、优布局,打造云南特色优势学科体系,为服务国家战略和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各高校要深入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学校治理能力和学科建设能力,扩大优势,凸显特点,走内涵发展之路。
云南省教育厅原副厅长邹平、云南大学副校长赵琦华、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李健强、上海交通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张国栋四位专家,围绕云南省学科建设作专题培训。
本次培训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主会场设在大理大学,学校设立线上分会场。学校副校长余怒涛、发展规划处处长王林等一行3人参加主会场会议,学校各学院分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负责人,一级学科各负责人、学科方向带头人,研究生院相关领导参加分会场会议。
-
11/18
2022
学校召开数学经济等3个拟新增“十四五”学科建设项目评审会
2022年11月17日,发展规划处召集学校学科建设领导专家组和学科建设工作组成员组成评审小组,在致远楼506会议室召开数学经济等3个拟新增“十四五”学科建设项目会议评审。拟新增学科建设项目的负责人及团队成员参会,评审会由发展规划处处长王林主持。
学校“十四五”学科建设计划自启动实施以来,稳步推进遴选、立项、经费投入等相关工作。近期根据2022年9月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新设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的情况,衔接云南省一流学科建设有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发展规划处及时组织相关学科按照最新要求调整学科建设任务,并给予立项支持。
-
10/05
2022
学校召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方案推进会
-
10/05
2022
学校召开公共管理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方案推进会
-
09/13
2022
学校召开2023年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调度工作会
-
09/14
2022
【政策解读】 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需求 积极完...
202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部署开展新一轮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本次学科专业目录修订是《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实施十年之后组织的又一次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工作,对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及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规范和指导意义。学科专业目录的修订事关国家标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高度关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和各高等院校都非常重视,做好目录修订的论证和实施工作难度很大。
本次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确立了立足回应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卡脖子”技术、重大民生、未来发展等基本原则。同时,在目录修订论证中要求充分考虑学科专业成长发展规律,深入论证各方的学科专业设置需求,考虑目录修订调整是否符合学科专业设置的基本条件,是否能够落实到规模化、规范化育人的实践当中去。此外,新目录修订还要求统筹好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和专业领域的关系,把握好规范性与指导性的区分;遵循学科专业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社会需求规律;注重发展专业学位,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目录。
在这样的修订工作理念和原则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建了“文、史、哲、艺”学科专家论证组,负责艺术领域学科专业目录的修订论证工作。专家论证组认真制定工作方案,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深入开展意愿调研,广泛听取全国培养单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和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意见,充分凝聚成员单位力量,形成了具有较高共识的修订论证建议,经跨领域专家研究完善后,形成了艺术学门类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方案。主要亮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原有一级学科进行了调整,艺术专业学位类别调整为博士层次;二是在新增的专业学位类别中突出了书法、戏曲、曲艺等的地位。
新版艺术学门类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充分体现了“立足国家战略”的目录修订理念,新版目录积极引导艺术学科专业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大需求,致力于为国家培养一批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高层次人才。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有过多次重要讲话和论述,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新版艺术学门类学科专业目录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有力体现。
新版艺术学门类学科专业目录,还充分体现了我国艺术学门类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积极完善本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其中专门提到“要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和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在艺术学科专业中,完善研究生高水平人才培养的类型既是学科建设科学布局的内在要求,也是满足社会对高水平专业艺术人才的必然需要。目前,我国各艺术高校高水平艺术人才的储备和供给状况堪忧,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只有理论研究学术博士一种类型,这个供给侧矛盾造成了我国高等艺术专业教育质量不容乐观。新版目录对于艺术专业学位的分类设置和培养层次的升级,是艺术学科专业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的体现,也是艺术学科专业为满足国家文化战略对高层次专业型艺术人才的需求、满足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与国际平等对话的需求、满足国内高等艺术院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需求所做出的努力回应。
学科专业不断调整,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才能不断回应时代要求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命题和必然要求。新版艺术学门类学科专业目录相较于2011年版目录,可谓是变化不小;对于艺术学科专业的未来发展而言,可谓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我国,相较于其他学科门类而言,艺术学门类是相对年轻的。即将公布和实施的新版艺术学科专业目录,将会对艺术专业院校、综合类大学和师范类大学的艺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新的变化和调整,各高校需要深入领会、全面理解和充分消化这一变化和调整的内在实质,根据自身实际积极主动地推动本校艺术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的对应调整和优化;同时,各高校需要尽快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之上,合理调整自身学科专业布局,力求在办学特色、师资队伍、课程改革、体制机制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努力满足国家在改革创新和升级转型过程中对高层次专业化艺术人才的需求。
-
09/15
2022
【政策解读】 完善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
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在研究生教育中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是学科专业的制度化呈现,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集中反映,是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授予和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自我国建立学位制度以来,先后于1983年、1990年、1997年、2011年发布了四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目前使用的是2011年版,共14个学科门类、113个一级学科、47个专业学位类别。作为不同历史阶段的产物,四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自身规律,回应经济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完善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为夯实国家高层次人才基础、支撑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历史性贡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调整升级。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要求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2021年1月,国务院对深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作出部署,专门就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提出要求。同时,2011年版目录实施已有十年,按照十年修订一次的规定,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也到了修订期。可以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时一年修订发布的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体现,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体系调整的重要成果。本次修订工作突出体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立足“两个大局”,充分体现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调整的时代特征。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激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对我国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和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次修订工作,牢牢把握研究生教育作为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科技第一生产力交汇点的特殊优势,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国家发展重大战略,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研究生教育自身实际,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积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结构,创新目录管理机制,主动承担起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历史重任,充分展现了研究生教育的时代责任担当。
二是心怀“国之大者”,充分体现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体系调整的需求导向。学科专业设置决定了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与供给的基本结构,其调整既要充分反映知识融合分化和创新发展的趋势,更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为国家打造竞争新优势提供有力支撑。本次修订工作,进一步强化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的同等重要地位,把支撑行业产业发展的专业学位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瞄准国际科技竞争的关键领域和行业产业转型升级方向,针对性新设智能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纳米科学与技术、气象、密码等一批学科专业,提升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反应能力。
三是服务“中国之治”,充分体现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调整的价值取向。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也决定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调整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本次修订工作,坚持“四个服务”,创造性的提出了“目录+清单”的学科专业建设新模式,特别是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不拘泥于一级学科,口径可大可小,编制了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每年动态调整,为国家急需学科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更加灵活快速的通道。同时,新版目录中增设了中共党史党建学、纪检监察学、数字经济、知识产权、应用伦理、国际中文教育等一批学科专业,为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夯实了学科基础和人才基础。
四是坚持“博采众长”,充分体现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调整的全球视野。当今世界,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教育对外开放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提升国际影响力、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必由之路。本次修订工作,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学科专业目录管理经验,坚持规范与放权相结合,创新性地提出了新设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采取试点先行、成熟后再进目录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科专业目录管理中政府宏观统筹和高校微观自主设置的双重优势。同时,尊重学科专业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重点对医学、艺术学门类的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进行统筹设置,推动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两类高层次人才分类发展,加强了与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与互鉴。
总的看来,本次修订工作,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方面体现了主动有为,在完善学科专业体系方面体现了传承发展,在构建学科专业建设新机制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必将对今后一段时期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进一步促进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
07/15
2022
【政策解读】 以“三并”为着力点,构建新...
学科专业目录是国家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学科专业管理、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对一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供给具有基础性、结构性和持续性影响。我国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先后有 1983 年、1990 年、1997 年、2011 年四个版本,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学科专业布局完善和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加速兴起,知识演进迭代与交叉融合的速度显著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更加强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迫切需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握新发展阶段特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学科专业管理新机制。
新机制之所以能称之为“新”,集中体现在2022版目录较之从前的各版,不只是周期性的一次学科专业目录修订,不只是渐进性的具体学科专业增减,而是从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上、学科专业宏观布局和调整方式上建立起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相契合、与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需求相适应的发展机制。具体而言,新版目录通过“三并”方式,优化了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及其管理机制,在守正创新中推动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一是目录与清单并行,着力强化高精尖缺领域人才培养, 及时有力并更有针对性地支撑国家需求。在我们所熟悉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规范性目录)之外,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以下简称“清单”)是这一次的新鲜事物。清单是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不拘泥于一级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口径,由国家较为经常地定期编制的学科专业引导名单。清单,与更强调学界成熟共识的规范性目录组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互为支撑、稳中有动,共同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学科专业目录体系的重要构成。清单着力体现国家意志,用好有为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主动对接国家当下对高层次紧缺人才的迫切需求,聚焦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文化传承和民生急需的阶段性重大人才布局,引导学位授予单位结合自身条件基础、优势特色,创新学科专业组织形式,是加快培养国家急需人才的新型**制的重要体现。清单以需求为导向设置,突出包容性、灵活性、时效性,设置量子科学与技术、碳达峰碳中和以及古文字学等急需领域,引导高校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高标准设置急需人才培养项目,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很有中国特色,颇显体制优势。
二是将专业与学科并重,着力夯实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持续回应并引领市场需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自1991年建立中国第一个专业学位类别起,我国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覆盖了主要的行业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力的支撑。以清华大学为例,专设创新领军工程博士项目坚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出数百名国家重点行业企业的卓越工程师;所办金融硕士项目在国际较为公认的校友职业发展调查中,就业、雇主认可与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均位列全球前列,亚洲第一。但在学科专业目录之前的版本中,专业学位类别目录只作为学科目录附表的方式呈现,未能充分体现学术型与应用型两类人才培养同等重要、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新一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充分考虑人才培养先宽后深的基本规律,按门类将一级学科目录和专业学位类别目录“并表”,既强化两类人才培养中的共性知识基础,又凸显对不同类型人才的能力素质和职业面向要求,并按需增设数字经济、知识产权和国际事务等一批社会需求旺盛、知识体系相对成熟的专业学位类别,为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精准有力的人才支撑。展望未来五到十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机制更加完善,规模结构持续优化,支撑条件不断夯实,培养质量全面提高、社会贡献更加显著,真正达成“只有贡献社会的方式不同,而无地位上的高低贵贱之分”的良性生态。
三是放权与规范并进,切实提升学术共同体设置学科专业的自主性自律性,充分尊重院校需求并鼓励各自办出特色。修订后的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将推动目录编制由规范性向统计性转变,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灵活规范、自下而上的目录编制方式。国家放权学术声誉较高、培养质量较好的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 “观念上先行”“建设上先试”,自主开展一级学科和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的试点设置,并依据试点成效做出编入目录或撤销试点的决定。试点成效较好、社会需求旺盛的学科专业可在经过试点单位牵头申请,学科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审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后编入目录;试点成效不佳、社会需求不彰的学科专业则可能被国家或试点单位调整撤销。这样并进的做法,积极放权也促其认真担责,既充分发挥了学位授予单位和学术共同体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的自主性、积极性、能动性,又通过强化后奖惩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了试点学科建设的规范性、自律性、引领性,约束那些无质量的扩张、少需求的盲目和缺规范的自主,从而倒逼学位授予单位凝练优势、办出特色,获得生存和发展动能。
按照目录与清单并行、专业与学科并重、放权与规范并进的方式,所构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学科专业管理新机制,筑牢中国之治,彰显中国风格,能够持续地贯彻“高校自主调、国家引导调、市场促进调”的整体思路,科学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我国打造多维需求牵引的战略科技力量、繁荣哲社力量、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更有保障更有力量的学科专业支撑。
-
07/15
2022
【政策解读】 立足新时代 指引新方向 服务新发展 完善...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新版目录”)。这是继1983年我国首个学科专业目录和后续1990年版、1997年版、2011年版学科目录后的第5版学科专业目录。新版目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为遵循,准确把握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时代方位,契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国家战略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体现建构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的目标要求。新版目录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是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起点上国家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学科管理、高等学校开展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
一、新版目录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版目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新版目录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学科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版目录增设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构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正确的方向立场和科学的认识方法。
新版目录坚持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新版目录体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是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服务新时代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目标的重要路径,更是基础性措施。通过学科目录调整,研究生人才培养结构、学科专业结构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得到优化,实现研究生教育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衔接。
新版目录是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时代新征程起点上高等教育的新指针。十年一次的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是高等教育领域的方向盘和指南针。新版目录修订遵循“服务需求、分类发展、稳中求进、面向未来”的工作原则,调动各参与单位相关优势学科专家和行业企业专家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充分论证、群策群力,最大限度地凝聚了各方共识。
二、新版目录创建了学科新体系和学科专业目录管理新模式
新版目录立足于时代前沿,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遵循学科专业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构建了新的学科体系,创新了学科专业目录管理模式。
新版目录主动服务国家急需和重大战略需要,前瞻性布局重点领域重点学科,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此次新版目录中增设了智能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纳米科学与工程、区域国别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纪检监察学等一批国家急需的学科,并对部分一级学科进行了更名,调整了部分学科内涵,通过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提升了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的能力。
新版目录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丰富和完善专业学位类别。新版目录对医学门类、工学门类、管理学门类下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进行了调整完善,增设了应用伦理、数字经济、知识产权、密码、气象、文物、针灸等一批专业学位类别,并在法律、会计等一批对知识、技能有很高要求的专业学位类别增设了博士层次,充分体现了学科专业积极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服务行业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
新版目录在充分尊重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力求反映学科体系发展的新趋势。新版目录在保持现有学科目录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将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摆在同等重要地位进行统筹设置,将专业学位按其主要知识基础统一归类到各学科门下,与一级学科并列,遵循学科专业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社会需求规律。此外,考虑到学科之间的交叉、跨界以及合作越来越频繁,新版目录新增交叉学科门类,对交叉学科发展作出制度性安排,设置了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设计学等一批具有稳定知识体系、成熟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学术研究载体的独立交叉学科。
新版目录的调整和修订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学科专业目录管理模式的一次创新,建立了放管结合、设置规范、动态调整的目录管理新机制。新版目录坚持高起点设置、高标准培育,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设置实行先探索试点,成熟后再进目录的机制。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根据国家重大需求组织开展试点设置和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自主开展试点设置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目录进入机制;建立了学科门类的调整程序、试点设置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的撤销程序、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退出目录的工作程序和要求,对学科专业目录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三、新版目录是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支撑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迫切需要用中国智慧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既是国家战略需求,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崇高使命。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基础和凝练,学科体系是知识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新版目录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
新版目录完善了中国特色学科专业体系。新版目录新增了一批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形成了门类齐全、类别丰富的学科专业体系,覆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加强重点学科领域,对知识创新、科技服务和产业升级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新版目录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学科发展指南。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原则,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进一步丰富、发展、完善各个学科的范畴、概念、理论体系,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成就及时进行学术化提炼、学理化阐释和学科化把握。新版目录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以时代和中国为观照,对学科知识体系的划分,为新时代中国发展伟大成就的学术化提炼、学理化阐释和学科化把握提供了指南。
新版目录通过构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普遍意义的学科专业体系,为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提供了学科支撑。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是系统总结新时代中国发展实践经验,服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回答中国之问、人民之问;还在于通过学理化、系统化的一般性知识体系建构,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新版目录拓展领域、完善体系,首次打破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目录界限,形成了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层次清晰、互为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既有中国特色,又有普遍意义。以新版目录为引领,推动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环节,也是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重要路径。